<th id="mwu7z"></th>
  • <tbody id="mwu7z"><noscript id="mwu7z"></noscript></tbody>

  • 
    
    <em id="mwu7z"></em>
    <tbody id="mwu7z"><pre id="mwu7z"></pre></tbody>

    <tbody id="mwu7z"><noscript id="mwu7z"></noscript></tbody>
    您目前的位置:首頁 > 生態產業 > 動態信息 > 正文
    旱災打擊四川水產養殖業

    雙擊自動滾屏 日期:2009-10-6 瀏覽: 次 來源:四川生態網
     
    2006年7月上旬以來,四川盆地內持續干旱、高溫,尤其在盆地中部和東部的丘陵、山區降雨量嚴重偏少,加之水利設施較為薄弱,出現了5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這次旱情覆蓋面廣,持續時間長,災情十分嚴重。受災損失最大和最直接的是農業,漁業生產也毫不例外地遭到嚴重打擊。目前,僅從遂寧、南充、廣安、內江、瀘州、巴中收到的漁業受災情況,已反映出漁業損失的巨大。截至8月21日,6市漁業受災面積達127萬畝,損失苗種1273噸、成魚52685噸,直接經濟損失4.4億元。從受災損失情況分析,除因嚴重干旱造成水庫水位下降、池塘缺水補充、稻田干枯等對漁業生產的直接威脅外,漁業發展的自身不足也值得認真反思。
    存在的主要不足
    漁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低,應對災害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四川省漁業生產仍以分散的小生產為主,規;、專業化、組織化發展程度低,養殖戶面對災害時只能單槍匹馬、各自為政,不能有效組織與協調抗災、救災、減災措施。主要表現在:一是災情出現時缺水的與水源較好的養殖戶之間不能很好的協調,不能將苗種轉移到水源較好的池塘暫養以渡過難關;二是成魚和苗種被迫起水上市時,缺乏有組織的運銷和市場信息,以至低價銷售也難于出手;三是抽水、增氧等設備及藥物不能很好的協調使用,難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漁業基礎設施落后,抗災、減災能力弱 四川省漁業專業池塘少,工廠化養魚更是微不足道,大多養殖生產是以農漁兩用或多用的山坪塘和水庫為主,配套設施不完善,缺乏發電、抽水、增氧等設備,稻田養魚的規范化程度低,靠天吃飯的成分很大。即使專業漁塘,也因建設時間長、進排水系統不完善、標準化程度低、淤泥深等因素,抗災能力不強。
    養殖證制度建設不完善,養殖水域規劃不科學 不少地方對養殖水域規劃和養殖管理不重視,對養殖生產缺乏有效的規劃、監督和指導,養殖者不講水源好壞,不講是否適合養殖,不講科學的養殖容量大小,就進行盲目養殖,發生災情就很難保證不受損失。
    水產苗種生產設施差,良種化程度低 四川省水產良種、苗種生產場(站)大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建設的,設施配套不完善,池塘滲透老化嚴重,多年來未有資金投入加以改造和更換親本,良種生產能力遠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每年需從外省大量調進,給災后恢復生產帶來很大困難。同時,低質苗種的抗災能力本身也很弱,不僅生長速度慢,抗病力差,受災后也比良種死亡率大。
    漁業管理和技術服務隊伍弱小,抗災、救災工作能力有限 各級漁業管理機構大多是事業單位,縣級普遍存在人員少、經費緊、辦公條件差、信息收集和反饋慢等制約因素;鄉級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近幾年在鄉鎮事業單位改革中更是不斷下滑,水產事業發展基層缺腿的現象十分普遍;漁業水環境監測和病防體系很不完善,防疫檢疫工作困難重重;漁業專業協會和合作組織發展緩慢,很多尚未走上正常運作軌道;龍頭企業規模小,數量少,帶動作用不明顯。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漁業的發展和救災能力。
    當前應采取的救災措施
    一是對災情要高度重視,要把漁業救災工作作為當前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頭等大事來抓,最大限度降低災害造成的影響。水產部門的干部職工要積極行動起來,到生產第一線去,及時掌握災情和做好上報反饋工作;協助養殖戶制定切實可行的生產管理措施,進行現場技術指導、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協調養殖戶之間的關系,對即將干枯的池塘,幫助養殖戶將苗種集中轉移到水源較好的池塘暫養,待旱情解除后再放回原塘飼養;組織運銷大戶和水產專業市場幫助養殖戶進行銷售,降低經濟損失。
    二是要積極、及時、準確地向各級黨委、政府、救災辦、財政等單位匯報漁業災情,將漁業抗旱工作納入當地農業整體抗災工作中去,爭取各方面對漁業抗旱救災的支持。
    三是做好技術宣傳和服務,指導養殖戶調節水質、防治魚病,采取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改良水質,如增添增氧機,向水中潑灑生石灰、微生態制劑等,增加水體溶氧,增強抗旱能力。指導養殖者根據水位、水溫、水質變化,及時捕撈大魚上市,降低養殖密度,減輕塘、庫載魚負荷。
    四是加強魚病測報和防疫檢疫工作,防止爆發性魚病的發生,嚴禁病魚進入市場,避免魚病的傳染和蔓延,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五是認真做好災后生產恢復工作。要做好保種工作,并與外地種苗單位聯系好大規格魚種的供應,一旦旱情有所緩解,就能為養殖戶恢復漁業生產提供充足的、優質的魚種。積極聯系和組織好漁藥、魚飼料等漁需物資,有效保證生產恢復的需要,并做好打假工作,嚴防假冒偽劣品對養殖戶的傷害。對已干枯的漁池、水位下降的塘堰等進行整治,加高加固池埂,做好防滲防漏,徹底清除淤泥,進行消毒殺菌,檢修好進排水渠、排洪溝渠和攔魚設施,對漁業機械進行保養和維修,為恢復生產做好充分準備。
    六是主動做好防洪準備工作。大旱之后出現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很大,在積極抗旱的同時要做好防止暴雨來襲的準備工作。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及時掌握天氣變化動態,制定好應急預案。檢修池塘防洪、防逃設施,增強蓋網、網欄等防洪手段,加強加固網箱和選好遷移位置,加固溪河網欄和疏通防洪通道。尤其要重視和加強易受山洪危害地區的漁業防洪工作。
    漁業抗災能力亟待加強
    認真實施養殖證制度建設,加強漁業管理 一是認真貫徹執行《農業部關于加強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的精神,合理規劃利用水域、灘涂,加快養殖證發放進度,規范養殖行為,科學引導標準化、規范化生產,促進傳統養殖方式的革新。二是按農業部《水產苗種管理辦法》的要求,進一步落實水產種苗的生產許可證制度,堅決取締不合格的種苗生產者的生產許可資格,探索和逐步實施良種補貼,加快原良種場建設和良種親本換代進度,不斷提高良種覆蓋率。
    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模式 改造傳統老化池塘,配套完善生產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鼓勵進行生態互補立體養殖方式和使用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技術,建設水產生態養殖示范區(場)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示范場,帶動健康養殖技術推廣普及。積極發展休稻養魚和規范化稻田養魚,增強蓄水抗旱能力。
    完善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 加強縣級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建設,開展微生態制劑等先進技術應用試點和草魚免疫預防試點,舉辦安全用藥技術和方法培訓班,健全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和疫情報告制度,逐步推行檔案漁業制度。
    努力促進規;、專業化、組織化生產,提高產業化生產經營水平 積極培養水產養殖、加工和專業市場等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各類水產協會和專業經合組織,加強養殖戶之間的連結,提高水產養殖組織化程度,增強抗擊市場、自然災害等風險的能力。
    認真貫徹《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辦法》 落實《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的“用于漁業并兼有調蓄、灌溉等功能的水體,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等有關主管部門應確定漁業生產所需的最低水位線。用于調蓄、灌溉并兼有漁業功能的水體,養殖生產者與水體管理單位可簽訂合同約定漁業生產所需的最低水位線。因特殊情況不能保證最低水位線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通知養殖生產者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并按合同約定對其損失進行補償;未通知的,對其損失應全額賠償”?茖W調度抗旱用水,努力處理好農漁關系,減少農漁損失。
    加強漁業管理和技術服務隊伍建設 一是積極圍繞水產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目前水產行業管理、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所承擔的職能,爭取將水產行業管理和漁政執法人員納入公務員管理序列或參照公務員管理,解決職能與身份不相符的矛盾。二是不斷強化水產原良種體系、水生動物疫病防治體系、質量檢測體系、漁政執法體系建設,努力提升養殖品種、養殖模式、養殖投入品研發、技術推廣的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高行業整體素質。三是鞏固和加強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建成一支面向基層、面向養殖戶、面向市場的高素質技術服務隊伍。(作者:四川省水產局總工程師 何強)
     
     
    (信息來源:中國漁業報2006/9)
    相關鏈接
    信息搜索
    推薦信息
    熱點信息
    无码精品日韩专区第一页
    <th id="mwu7z"></th>
  • <tbody id="mwu7z"><noscript id="mwu7z"></noscript></tbody>

  • 
    
    <em id="mwu7z"></em>
    <tbody id="mwu7z"><pre id="mwu7z"></pre></tbody>

    <tbody id="mwu7z"><noscript id="mwu7z"></noscript></t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