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與世界是命運共同體
雙擊自動滾屏 日期:2019-5-22 瀏覽: 次 來源:四川生態網
“為了人類文明之延續,莫斯將啟動火種計劃。領航員空間站冷藏了30萬人類的受精卵和1億顆基礎農作物的種子,儲存著全球已知的動植物DNA圖譜,并設有全部人類文明的數字資料庫,以確保在新的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類文明!彪娪啊读骼说厍颉分,莫斯的最后播報對于很多觀眾來說并不陌生,類似的設定同樣出現在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里。
東西方各自的原創科幻電影對動植物DNA共同的重視不是一個巧合,現實中,人類早已啟動了對農作物種子和動植物遺傳信息的保護計劃。在距離北極點約1000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處山洞中,挪威政府建立了被稱為“植物界的諾亞方舟”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倉庫安裝有防爆破門和密封艙,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在這座被譽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基因存儲庫里,共有上億份種子樣品被永久保存,既有我們常見的水稻、小麥,也有大多數人從未見過的稀有物種。我國云南昆明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作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末日種子庫”,也存有超過4000萬枚種子。
動植物遺傳資源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們構成了生物多樣性中最基礎的一環,也構成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中國古代神話里,神農嘗百草并以此發展了農業;當代,袁隆平率團隊遍尋全國,在海南找到了基因突變的雄性不育稻苗,開啟了超級雜交水稻時代,解決了無數人的溫飽問題;屠呦呦等人從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植物學家們從香柏中提取出抗癌成分,有望在未來開發出新的抗癌藥物……這些例子說明了一個問題——人類的糧食與健康依賴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必然影響生態系統功能,并將最終影響到維持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系統服務。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發布的《世界糧食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狀況》報告,人類糧食系統的根基正面臨嚴重威脅,農田里的植物多樣性持續不斷減少,更多家畜品種瀕臨滅絕,遭受過度捕撈的魚類比例上升,野生糧食品種以及很多可以為糧食和農業提供生態服務的物種,包括傳粉昆蟲、土壤微生物等正在快速消失。除了對糧食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損失也意味著人類健康遭受挑戰。傳統醫學在衛生保健、特別是在初級衛生保健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據估計,全世界60%的人口利用傳統醫學保健治病,一些國家還將傳統醫學納入其公共衛生系統。在世界各地,使用藥用植物在傳統醫學和補充療法中十分常見且有效。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意味著大自然中許多藥用植物的珍貴基因及其表達產物正在消失,而這些消失的基因與化合物很可能就是未來治愈人類重大疾病的關鍵。
電影《2012》里,由于太陽核子爆發導致了地球環境劇變,人類建造了數十艘巨大的方舟來延續人類文明,盡管方舟的承載力十分有限,但人類還是攜帶了大量的植物種子和動物一同避難,以保證在新的家園里有足夠的食物及藥物來源。古今中外,幾乎所有關于末日后文明重建的故事都考慮到了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因為包含了基因、物種以及生態系統這三個層次多樣性的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存在及發展的基礎。
在我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較早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近年來,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的領導下,我國深入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但同時,我國部分生態系統退化嚴重,一些高等植物、脊椎動物受到不同程度威脅,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不足問題仍然突出。
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云南昆明舉辦。我國應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面向全世界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進行,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不僅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豐富的糧食與藥物資源,也要為子孫后代的發展保留無限潛力,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金山銀山”,讓全世界共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和福祉。
作者:郭汝清(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博士)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22日 08版)
相關鏈接

信息搜索

推薦信息

熱點信息
